沒有全民安康,就沒有全面小康。全方位、全生命周期保證人民大眾安康是嚴重的民生工程、民意工程,“以人民安康為中心”成為新形勢下我國醫療衛惹事業開展的“風向標”。
過去5年,衛生與安康工作完成了哪些“小目的”?面對醫療衛生、生育等應戰,我國將做出哪些政策部署?“十三五”期間衛生與安康事業開展將呈現怎樣的圖景?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度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。
人均預期壽命76.34歲
問:5年來,我國衛生與安康事業的開展完成了哪些“小目的”?
答:“十二五”以來,我國衛生與安康事業獲得長足開展。2015年,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到達76.34歲,比2010年進步1.51歲,居民主要安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度程度。
一是醫藥衛生體制變革深化推進,獲得嚴重停頓和明顯效果。全民醫保體系加快健全,公立醫院變革穩步推進,國度根本藥物制度得到穩固完善,社會辦醫加快開展。
二是醫療衛生效勞體系不時完善,效勞才能大幅提升。2015年,每千人口醫療衛活力構床位數增加到5.11張,執業(助理)醫師數增加到2.22人,注冊護士數增加到2.37人。
三是根本公共衛生效勞均等化程度穩步進步,嚴重疾病防治效果顯著。根本公共衛生效勞人均經費補助規范進步到40元,效勞內容增加到12類45項。
四是中醫藥效勞才能不時提升,中醫藥事業得到較快開展。全國超越95%的社區衛生效勞中心、90%的鄉鎮衛生院、80%的社區衛生效勞站、60%的村衛生室可以提供中醫藥效勞。
根本完成大病不出縣
問:目前我國在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。如何真正讓基層診療“接得住”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得上病、看得好��?
答:首先要增強基層醫療才能。一方面要增強縣域內常見病、多發病相關專業,傳染病、肉體疾病及急診急救、重癥醫學、血液透析、婦產科、兒科、中醫等臨床�?平�,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才能,將縣域內就診率進步到90%左右,根本完成大病不出縣。另一方面,要增強基層醫療衛活力構效勞才能建立,進步常見病、多發病和慢性病的診治、康復效勞才能。
同時,在基層醫療衛生效勞體系建立方面,“十三五”期間,將以貧窮地域為重點,支持縣級醫院(含中醫院)業務用房建立,增強鄉鎮衛生院、社區衛生效勞機構規范化建立,到2020年,基層醫療衛活力構規范化達標率到達95%以上,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效勞圈。
醫療執業將全程管理
問: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就醫需求,我國醫療質量平安程度如何進一步提升?
答:“十三五”期間我們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步醫療質量平安程度:
一是標準診療行為,全面施行臨床途徑,增強嚴重疾病標準化診療管理,保證醫療平安。
二是增強醫療質量監管,健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。
三是增強醫師執業管理,健全醫師定期考核制度。完善醫療機構注銷和醫師注冊制度,采用電子證照等信息化手腕,完成醫療執業活動動態、全過程管理。